从业界先锋到分崩离析 命途多舛的《命令与征服》
Wsetwood Studios,美国知名游戏开发公司,国内一般称作西木头。创办于1985年,1998年被EA收购,2003年被关闭——在短短十几年的寿命中,西木头为我们游戏玩家带来了数个系列游戏,其中《沙丘魔堡》系列开创了RTS游戏,但是要说知名度,最高的还是《命令与征服》系列。
作为整个系列的起点,《泰伯利亚黎明》非常成功
《命令与征服》第一部作品发行于1995年,全名是《命令与征服:泰伯利亚黎明》,讲述的是一颗名为泰伯利亚的陨石坠落在意大利之后,两个组织为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的故事。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敌对双方一边是由联合国领导的“全球防御组织(GDI)”,另一边是由凯恩领导的神秘组织NOD兄弟会——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真正正义的一方,而玩家则是可以分别选择双方进行游戏,体会不同的故事剧情。可以以双方视角进行游戏这一做法在之后被Westwood延续了下去,在之后《命令与征服》的系列游戏中都能见到。
之后在96年Westwood推出了泰伯利亚的资料片《命令与征服:隐秘行动》,讲述了GDI和NOD的第一次大战——剧情大同小异,NOD被疯狂吊打,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反正总会在下一作中再次出现搞事……
西木头推出《红色警戒》的时候,还只是把它当做《泰伯利亚黎明》的前传
同样是96年,Westwood推出了《命令与征服》的新作《红色警戒》,它的故事背景放在了《泰伯利亚黎明》的平行时空,在1950年爱因斯坦发明出时间机器后回到二战前杀死了希特勒,本想阻止二战的发生确没想到斯大林取代了希特勒,苏联成为了反派boss,之后就是盟军VS苏联的老套剧情。
玩家同样可以在战役中选择操作盟军或者是苏联,不过你无论是选择哪一方,在通关的时候凯恩都会跳出来搞事情,搞完事之后你也会知道这游戏是肯定要出续集了……
剧情方面《红色警戒》可以看作是泰伯利亚系列的前传,其中盟军就是GDI的前身,最后搞事情又跑掉的凯恩当然就是NOD兄弟会的老大。说凯恩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一定是众人皆知了——尤里。
97年《红色警戒》又多了两部资料片,《危机任务》和《突发事件》,增加了大量的新任务和新地图,将游戏的玩法变得更加多样,在当时几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泰伯利亚之日》用自身的销量向世人证明是什么叫做高开低走
在初代吸到了无数的粉丝之后,1999年Westwood又推出了《命令与征服》正传的第二部作品《泰伯利亚之日》,故事的背景紧随《泰伯利亚黎明》,时间来到2030年,凯恩领导的NOD继续搞事情,与GDI再次开战——理所当然最后双方还是没有分出胜负,要不然怎么继续做续集……
《泰伯利亚之日》的发售成绩在当时震惊了所有人——一周内卖出了一千万套,这个成绩即便放在如今也是极其优秀了。然而西木头并没有将《泰伯利亚之日》发扬光大,反而是在于暴雪的对抗中败下阵来——《星际争霸》以极其优秀的平衡性和创意在电竞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将《命令与征服》系列远远甩在身后。所以在首周的爆发性销量过后,《泰伯利亚之日》就再也没能对《星际争霸》造成任何影响。
《红色警戒2》当年在国内网吧的地位可能当于现在LOL了吧
2000年的《红色警戒2》大概是命令与征服系列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其故事紧接《红色警戒》的盟军路线,苏联战败后表面上与盟国交好,暗地里重组了军队并打了一波突然袭击——玩家们需要做的是控制苏联将盟军击败或者控制盟军坚守美国本土直至反攻。
《共和国之辉》选中中国后的载入界面,选用了周恩来总理的名言
国内玩家可能对《共和国之辉》这一标题加熟悉,选中中国之后拥有最强航母(十格飞机)和最强黑鹰战机(三个炸弹)等等,其实力远远超过本体,也是一大奇观。不过共和国之辉只能算是《红色警戒2》的一个MOD,制作者是国内的《红色警戒2》爱好者LoadHero,发行于2001年。
《红色警戒2》在国内的影响力无需多言,当年网吧最热的游戏中《红色警戒2》绝对是其中之一,联机打电脑,朋友之间的对战,甚至是到后来各大对战平台上与网络高手的对决,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然而Westwood和EA都没有想过要将红色警戒2做成《星际争霸》,以至于后来暴雪为了游戏的平衡性更新了无数的补丁和版本,《红色警戒2》却从此沦为路人了。整体而言,《红色警戒2》是一款相当成功的单机游戏,却不是一款成功的电竞游戏。
也许是《红色警戒2》的成功将Westwood的创意全部耗光,在之后的几部作品里,他们再没有做出像之前的系列作品里那么成功的游戏,而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游也逐渐成为了游戏的主流,Westwood在平衡性方面的不作为也使得《命令与征服》系列未能真正成为电竞舞台上的常客,于是在2003年,EA宣布解散Westwood工作室,2002年发行的《命令与征服:变节者》也成了Westwood的最后一部作品,《命令与征服》整个系列也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后儿子。
后西木头时代《命令与征服》的第一部作品——《将军》
在Westwood解散之后,EA还发布了《命令与征服:将军》,这个系列完全跳出了之前的泰伯利亚系列和红色警戒系列的剧情,然而在发布之后玩家同样不买账——于是从此之后的几年时间,EA完全放弃了《命令与征服》这一个系列游戏。
直到2007年,EA才想起了这个曾经名动一时的系列游戏,推出了《命令与征服3:泰伯利亚战争(Command & Conquer: Tiberium Wars)》,游戏本身基本上是延续了Westwood的思路,同时也借鉴了当时其他RTS(主要还是《魔兽争霸3》)的新思路,在战术上不再是一味地堆兵,兵种的相生相克也为游戏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平衡性方面也比前几作有了显著的提升。
《命令与征服3》是这个系列中第一个登上WCG的游戏
也许是吃了之前的亏,在《命令与征服3》发布伊始,就登录了2007年的WCG,正式加入了电竞大家庭。但是不知为何,在09年之后,《命令与征服》就再也没有进入过WCG的大名单。
2008年,EA继续推出了《红色警戒》的新作《红色警戒3》——即将战败的苏联再次使用秘密武器时空机器,并成功改写历史,却促成了第三方势力旭日帝国的发展,于是一次三方争霸就此打响。
红色警戒3的发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然而EA并没有发行简体中文版(有繁体中文),直到现在的Steam上仍然没有中文版本——这对国内玩家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红警3在steam上至今没有中文版本
红色警戒3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一款十分优秀的游戏,IGN也给出了9.5的高分——然而在2008年那个年代,一款好的单机游戏会受到太多的冲击。电竞方面《魔兽争霸3》如日中天,占据了大部分的份额单机市场实在是不景气的很,而且在平衡性方面,《魔兽争霸3》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几乎做到了四个种族相对平衡(不死族:我有话要说!)。
作为新上市的作品《红色警戒3》还是太过稚嫩;更重要的一点事,EA对于游戏的平衡性远没有暴雪那么上心——自游戏发布之后,除了一部资料片《起义时刻》之外,游戏的版本几乎没有经过调整,比较下其他各类电竞游戏每个版本的更替频率和微调频率,《红色警戒3》没有在电竞的路上走远也就不奇怪了。
《命令与征服4:泰伯利亚的黄昏》发行于2010年,我们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给这部游戏下定义,挑了一些steam上的评价,毕竟玩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命令与征服4:泰伯利亚的黄昏》
不甘心的EA在之后又推出了将军系列的续作《命令与征服:将军2》由BioWare操刀在2011年12月发行,后来又成立了一个Vioctory Games工作室继续制作,EA计划将本作打造成一款免费的多人在线对战游戏,但由于这个定位问题在测试阶段收到多方反馈后就匆匆取消了这一项目。
整个《命令与征服》系列从诞生到死亡,几乎是一部做游戏的反面教材:从业界先锋甚至是鼻祖,到最后差评如潮玩家暴动,这个我们当年在网吧鏖战通宵的游戏,如今早已成为了EA的弃将。不过从副标题来看,从第一部的《泰伯利亚的黎明》到《泰伯利亚的黄昏》,似乎也正如同这整个系列的发展一样,早已经迈入黄昏的《命令与征服》,这样的结局对它来说也许就算大团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