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二的蛩蠊目昆虫

蛩蠊目昆虫对探讨昆虫的起源、演化及其与地史演变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一直没有发现,该目在我国一直属于空白状态。1986 年8月28 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昆虫学工作者在我国东北第一高峰——长白山区进行科学考察, 当在滑坡碎石间俯身向上攀登时, 发现眼前有一形似黄蚂蚁的昆虫在爬行,立即采到手中。它宽宽的头,硕大的前胸,长长的鞭状触角,黄褐色的细长身躯拖着两条分节的尾须。采集者如获至宝,这是在我国国土上发现的第一个蛩蠊标本。

这个唯一的一头雄性标本带回北京后,经研究鉴定,与产自日本的日本蛩蠊Galloisiana nipponensis非常近似,但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前胸背板后缘不向后拱弧,而中央向内明显凹进等特征, 是世界上尚未描述过的新种。因为它是我国的第一个蛩蠊目昆虫种, 故命名为中华蛩蠊。新种于1987年正式发表, 从此填补了我国该目昆虫的空白。

中华蛩蠊产地约为北纬42度,东经128度,于长白山顶部天池瀑布左侧陡崖下的滑坡石地段, 海拔2000米,处于岳桦林带上线,上接山地苔原植被带,生长有蒿、景天、棘豆、 风毛菊、龙胆、马先篙、蒿草及苔藓、地衣等多种高山植被,年均温在0℃以下,冬季积雪时间长达 230天以上。

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

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无翅。

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

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略狭,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

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齿状突起。

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略长,顶端尖。

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

前胸背板长略胜于阔,前端较阔,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四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狭。

后胸背板阔约为其中长的1.7倍。

腹部背板10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阔,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状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弯曲的锥状体。

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4根,外侧面光,内侧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胜节略短于腿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卵形,爪单齿。

2009年中科院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纳斯又发现了1只雌性蛩蠊,是我国蛩蠊目昆虫第2只标本。经中科院动物所白明博士与王书永的鉴定,认为该蛩蠊是西蛩蠊属Grylloblattella的1个新种,为世界上该属的第3个种,目前命名为GrylloblattellacheniBai,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点球_2022世界杯亚洲预选赛 - ktll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