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在交配时,为什么母螳螂会吃掉自己的“丈夫”?

这个理论似乎能够解释雌性为什么要性食同类,但科学家认为该理论还不够完美,原因是因为有许多雌性会在交配之前就已经吃掉了雄性,此时交配还未发生,这意味着雌性似乎有另外的理由吃掉雄性。

1984年,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同样在实验室环境中观测螳螂交配,但是他们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不再由人类直接进行观测,而是由摄像机拍摄。另外,实验室中的环境尽量模仿大自然环境,比如:灯光调暗等。

结果发现,在30多场交配之中,没有出现一例性食同类的事情。甚至还发现了螳螂在交配之间进行了复杂的求偶活动。

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之前之所以观测到了螳螂性食同类,很可能是在人类的干扰下,螳螂无法完成求偶仪式,导致对方之间的恶意没有完全消除,所以雌性会以雄性为食。

食物因素

该实验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没有证明食物因素,是否也是影响螳螂性食同类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在之后几年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次试验中他们将螳螂分成了三组。一组吃得饱饱的,另一组处于中度饥饿之中,令第三组则处于高度饥饿中。

结果发现,吃得饱饱的雌性并没有攻击雄性,当交配完成后,雄性可以轻易离开。

处于中度饥饿的雌性会试图攻击雄性,但有69%的个体能够逃脱。

处于高度饥饿的雌性则会无心交配,它们一见到雄性就吃。

对于该实验结果,两位科学家认为:食物是雌性是否捕食雄性的关键,如果螳螂在野外环境下能够取食足够的食物,它们就不会轻易捕食雄性。然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能量并不是充足的,可能大多数雌性会处于中度饥饿之中,因此大约有31%的雄性会命丧“爱妻”之口。

螳螂品种

除了食物之外,科学家们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螳螂品种,性食同类的概率也不同。据目前所知, 欧洲螳螂的性食同类现象更高一些,但由于螳螂分布广分,而且种类繁多,约1500多种,我们没有办法一一测出它们性食同类的概率。

总结

虽然螳螂会性食同类,但这只是生理本能,我们不能把人类的伦理道德带入到动物世界中。在许多动画片中,许多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让动物们按照人类的规则来运行,比如《黑猫警长》中,描写了螳螂夫妻结婚后,第二天雄性失踪,而最终嫌疑人竟然是“妻子”。

把动物带入到人类视角其实不利于我们公平客观地凭借动物,动物的很多行为并不是由道德控制的,而是环境与基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点球_2022世界杯亚洲预选赛 - ktll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