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地:枹罕(临夏、河首)
亦称废址,约在今临夏县新集乡后古城遗址。隋以后治城可考者有三:元古城,在今临夏市城北紧靠北源山根,宋古城,在今临夏县新集乡内;唐古城,在今临夏市折桥乡后古城村,均有遗址可考。明洪武十二年,都指挥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伸展一里修筑城池。明弘治庚申年(1500年)宋都指挥蒋昂重修城池,城高五丈,厚三丈,阔三丈,周围九里三,南北长二里有半,东西长二里有百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加修,匾曰:"河湟雄镇"。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州王全臣加修。同治时部分城毁,知州潘效苏,总兵沈玉遂补缀残缺。民国六年县知事张华林再做修葺。民国17年南关厢城毁。1949年临夏解放后,随城市建设,城垣逐渐拆除,整貌无存。
临夏史称"枹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枹罕县,属陇西郡。前凉张骏置河州,是中国以黄河命名的唯一的一个州,古人认为:河州是"天尽头",积石关是"黄河源头"。中华民国初设导河县,以大禹“导河积石”的传说而得名,但在临夏的方言中,"导河"与"导火"读音相近,遂更名为临夏县,以濒临大夏河得名。
枹罕县
枹罕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南部,黄河南部。东临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南连和政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西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北抵积石山县,东北一隅与永靖县隔刘家峡水库相望。县境东西宽53.1公里,南北长59.85公里,总土地面积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5万亩,版图呈蝴蝶状。县境地貌为青藏、黄土高原参半,多山沟,兼有塬、川。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485米。
秦朝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治在原罕羌侯邑(今临夏市双城)。西汉初枹罕县仍属陇西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改属金城郡。枹罕县址东移至今新集镇古城村。东汉建武十二年(36),撤金城郡,枹罕县又改属陇西郡。三国属魏陇西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废枹罕县,立枹罕护军。西晋永嘉年中(301-302),枹罕县属晋兴郡。十六国时,前凉张骏太元二十一年(344),分凉州地置河州,河州之名自此始。枹罕属河州兴晋郡,州、郡均治枹罕。县治仍设于今临夏市新集镇古城村。前秦建元三年(367),枹罕属前秦凉州,为凉州治;建元七年(371),枹罕属河州兴晋郡,为州郡治。西秦太初二年(389)枹罕属乾归分设之北河州、为北河州治。后秦弘始二年(400),姚兴攻西秦取枹罕,属河州,州治枹罕,仍归乞伏氏统辖。西秦更始九年(409),乾归复夺地兴国。西秦炽磐永康元年(412)十月乞伏炽磐自谭郊迁都于枹罕。乞伏暮末永弘四年(431),被夏攻灭,西秦亡,地归吐谷浑。枹罕县废。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改河州为枹罕镇。北魏太和十六年(492),撤镇复置河州。西魏复置枹罕县,属河州枹罕郡为州、郡治。北周如西魏制,枹罕县仍旧。隋朝开皇三年(583)废枹罕县入河州。大业三年(607),河州改枹罕郡,枹罕城为郡治。唐朝武德元年(618),平李轨复置枹罕县,为河州治所。天宝元年(742),改河州为安乡郡,枹罕县属之。宝应元年(762)为吐蕃占领。北宋初,吐蕃王族后裔角厮猡之孙木征据枹罕县和河州。熙宁六年(1073),王韶率宋军收复河州,复置枹罕县,属熙河路。熙宁九年(1076)省枹罕县,县地属河州安乡县。金朝天会九年(1131),金取河州地。皇统二年(1142),州治枹罕城。贞元二年(1154)复置枹罕县为河州治。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枹罕县属临洮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7),蒙古攻占河州。枹罕县属之。元朝至元六年(1269)省枹罕县,地属安乡县。明洪武四年(1371),置河州卫,属西安行都卫。
临夏市
古称枹罕、河州。因地处黄河支流大夏河畔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明代四大茶马司之一——河州茶马司,历史上就是西北的军事重镇和商贸中心,有“河湟雄镇”之称。秦置枹罕县,属陇西郡;晋代属河州,始有“河州”之名。此后至唐代,或称枹罕郡,或称河州郡。宋沿袭为枹罕县,属陕西路河州郡。元为河州路,属吐蕃宣慰司。明初相继为河州府、河州卫,后为河州,属河州府。清初沿袭明制,后属狄道州。民国初年,沿用清制。1913年,甘肃改道、县行政制。河州改为导河县,属兰山道。1929年,同政部决定改导河县为临夏县。1956年11月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设立县级临夏市,为州府所在地。
临夏市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有众多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等遗址。现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是彩陶发展鼎盛时期的产物,在甘肃和国内同类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还有汉、唐、宋、金各代的墓葬群,已发现近百座墓中有精美的砖雕。馆藏文物方面,临夏州博物馆共有藏品3500余件,其中一级品60余件。
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大拱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院内古树参天,建筑群错落有致,是本市清真寺中保存比较完整且修建年代较久的建筑群;万寿观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代,原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群,共有7级,每级都有大殿、配殿及厢房相连。山顶原有一座清乾隆年间修建的7层砖塔,“文革”期间被毁,幸存的有玉皇殿、紫微殿、灵官殿等;国民党军阀马步青所建的东公馆和蝴蝶楼更是以精美的砖雕体现了地方特色。
东汉河首平汉王
东汉末年,在临夏曾有过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割据政权——宋建建立的河首平汉王政权,虽然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但在临夏历史上,是继罕羌侯政权以来的第二个有历史记载的独立政权。这个政权因为离现在非常遥远,所以该政权是在何地建都、规模如何,都是面目模糊,不为人知的,下面就对此作一个小小的考证。
有关宋建政权的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夏侯渊》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详尽一些:“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冬十月,魏公曹使夏侯渊自兴国讨建,围枹罕,拔之,斩建。”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以下四点内容:
其一,宋建政权的势力范围是“河首”地区。“河首”经常出现在秦汉史籍当中,学者们一直不明白它在哪里。河首其实就是黄河之首的意思,当时的人们认为古枹罕地区的积石峡是黄河的源头,就将临夏和循化一带称为“河首析支之地”。据宁夏学者唐荣尧考证,河首析支之地包括今天甘肃的临夏县、临夏市和积石山县,青海的循化县一带。
其二,宋建政权建都地点在枹罕。具体指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后面有详细考证。
其三,该政权立有年号,设置了文武百官,具备一个独立政权的所有特征。
其四,它灭亡的时间在建安十九年冬十月(214年)。这说明这个政权经营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规模。
宋建的起家与东汉末的北宫伯玉为首的河湟羌人的起事有关。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记载:“灵帝中平元年冬(184年),北地先零羌及枹罕、河关群盗反,共立湟中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人边章、韩遂素著名西州,群盗诱而劫之,使专任军政,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从上述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宋建的名字,但根据《后汉书注解》引《献帝春秋》曰:“凉州义从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故新安令边允、从事韩约。约不见......'约’改为'遂’”。说明这次起义的首领是宋建外,还有王国、北宫伯玉,并记载他们都是义从胡。 “枹罕、河关群盗”的首领之一就是宋建。
关于“湟中义从”,《后汉书·西羌传》说:“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曰'义从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泠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说明“湟中义从”是湟中地区的“月氏胡”。从公元184年算起,到公元214年,刚好30年,与《资治通鉴》记载宋建政权存在三十余年相符。为什么宋建的势力没有和边章、韩遂一起灭亡呢?宋建是枹罕本地“凉州义从”胡人,而边章、韩遂等人则是“素著名西州”的金城上层人士,他们的眼界见识是不一样的,边、韩不可能一直窝在这偏僻荒凉的枹罕、湟中谷地,他们在手中有了强大的羌、氐武装势力后,马上就去攻打金城、三辅等繁庶地区,甚至于想要攻占长安,独霸西北。
但是,曹操在北方的崛起使他们的东进变成了一场噩梦。并且,一开始当边章、韩遂向东发展的时候,实则作了宋建势力迅猛发展的挡风伞,使他避免了被首先剿灭的命运,所以在边章、韩遂、李文侯等人在前面打拼的时候,宋建竟然出人意料的建立平汉王政权,公然和东汉政权对着干了起来。在当时,也就只有袁术在淮南不知高低的“称王”建立政权,但马上就完蛋了。而宋建的“河首平汉王”政权在西羌之地,靠着韩遂、马腾、马超的势力的遮蔽,优哉游哉的存在了三十年。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有一段话: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旍首万里。”可见这个政权的影响之大。但曹魏政权崛起后,这个政权就再也避免不了被消灭的命运。
《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太祖使渊率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余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以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从以上记载我们看到,当时攻打枹罕是一场攻坚战,用时将近一个多月;被攻破后,杀死了宋建及其文武百官,因为攻城时间较长,大批屠杀平民的现象就发生了,在《三国志·武帝纪》里的记载就更明确了:“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枹罕古城可能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此外,派张郃平定河关,说明河关也在宋建政权的势力范围以内。河关曾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设为汉县,属金城郡管辖,地点在今天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建安十九年(214年),为了彻底扫平西凉诸军和叛乱诸羌,护军将军夏侯渊与张郃、张既等率领三、四万精锐曹军出陈仓、破马超、过略阳、战兴国、斩韩遂、降高平屠各,进而围枹罕擒“河首平汉王”宋建。
对于夏侯渊平宋建,曹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平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三国志·夏侯渊传》)曹操对宋建政权还是比较重视的,认为夏侯渊立下了了不起的功勋,并引用孔子的话谦虚的认为自己不如夏侯渊。
临夏州旅游景点
和政松鸣岩
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临夏州和政县南25公里处的太子山林区。松鸣岩因每当风起,松涛大作,奔腾砰訇,如战鼓擂擂、似马奔腾而得名。松鸣岩有三座并峙的山峰,为南天台,西方顶、独岗岭,峰形奇特、芙蓉俊貌,是历代殿宇楼阁,亭榭飞桥荟集之地。早在元代,就有人在此凿洞塑佛,修庙建寺,修行隐居,明代初具规模,为古河州八景之一。每逢农历4月26日至28日(俗称四月八),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便前来游览山水,演唱“花儿”举行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盛会”。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位于和政县城东,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和政县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古动物化石,迄今已征集到5700多件化石标本。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中新世纪,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由于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影响,气候逐渐变冷,环境日益恶劣,从而形成了今天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收藏于博物馆的古动物化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文明的窗口,掀起了沧海桑田的又一层神秘面纱,把我们的想象带到了遥远的洪荒时代。
和政太子山
太子山又称大峙山,位于和政、临夏县境内,是临夏县南部、大夏河以东高大山岭的统称。由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组成,母太子山在东,海拔4368米,公太子山在西,海拔4183米,两山之间盘坡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临夏与夏河县的分界,是连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的纽带,是历代兵家设防要塞。相传秦始皇长子扶苏,曾带兵征战于此,太子山由此而得名。太子山顶峰海拔4,336米。山顶白色的岩石熠熠生辉,裸露的山骨终年积雪不化,故有雪山之称。太子山被列为河州八景之三--露骨积雪。天然宝库太子山矿产资源丰富,山中涌泉吐流,森林茂密,流泉清澈晶莹,采百草之精华,集日月之光辉。这里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繁衍的天然乐园。青山碧水,风景如画,一座座雕梁画栋、飞檐悬空的寺庙,一首首荡人心肺、春潮滚动的花儿曲令游人顿觉远离了尘世喧嚣,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和政铁沟
位于和政县城南20公里的太子山脚下,景区呈峡谷状,纵深15公里。峡口有炼铁遗迹,峡内群峰错落,突兀挺拔,形态各异。山间林木丛生,植被繁茂,鸟雀和鸣。峰回路转之际,天然草场如绿绒地毯平铺于地,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临夏红园
位于临夏市红园路。红园始建于1958年,建成于1986年,占地面积462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水上面积5200平方米,是国家AA级景点。园内建筑以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和高大恢宏的临夏地方民族建筑特色相结合,楼阁造型别致、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砖雕木雕技艺精湛,饮誉西北。 明末清初年间建筑“牌坊门”,民国初年建筑“风凌阁”,自58年以后陆续移迁,建于园内,是临夏古典建筑群中的珍品。整个红园由牌坊门、清晕轩、石拱桥、风凌阁、如意湖、团结堂、盆景院、怡乐厅、动物园等组成。前院为花园,现设有银星餐厅,中院以建筑和人工湖组成,是文化交流场所,后院有动物园,是品尝风味小吃及儿童游乐的场所。
临夏东郊公园
位于临夏市东郊大夏河畔,在原黄家榨苗圃基础上于1990年6月1日建成开业。公园占地面积为29公顷,其中育苗面积为13公顷,水域面积7公顷,由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盆景园、游泳池、渔池、秀湖、映月湖、南湖、接待厅、高尔夫球场、花架长廊、饭馆等部分组成。是一所集观赏、划船、游泳、钓鱼、野营、会议、游玩、娱乐休闲、旅游、聚会等服务项目的新型综合公园。
积石雄关
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距临夏市90公里。积石雄关为河州24关之首,关内“积石神工”被列为河州大八景之首。 史料记载,夏之前,沧海横流,洪水滔天,尧帝用鲧治水,劳而无功。舜继尧位,诛鲧,使鲧子禹续其父业治水。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息了水患,舜因禹功,传位于禹,禹建夏朝。 积石峡内千岩壁立,有大禹开山辟石之痕迹。其间黄河排雪响雷,破关而出,奔腾东逝。销桐坡兀立一块高2.7米、宽2.3米、长3.3米的青石,相传为大禹导河憩息之处,人称“禹王石”,石上大禹憩息坐痕犹存,当地群众信为神石,百般保护。 公路沿河岸凿石穿壁而过,再经盘山道即至积石山顶青海孟达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代朝廷官员和著名诗人,凡到甘肃都来此一游,留下了不少传世诗作,歌颂大禹导河治水的功德,赞美积石关的雄姿。
康乐莲花山
莲花山位于康乐县城以南50公里处,北距兰州168公里,西至合作177公里,东接定西170公里,公路四通八达,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旅游避暑的胜地。莲花山山峰险奇峻秀,松柏杨桦混生,人文景观荟萃。山体呈鳞形断层,群峰耸立,形似莲瓣,中顶平圆,状如连蕊,酷似初绽莲花,俊丽娇妍。整个山峦岚气笼罩,满目绿海,像浩大的莲叶罩在莲峰之下。故名“莲花山”。 登临顶峰可看到三州(临夏、甘南、定西)六县(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夏河)的地界和两河(洮河、冶木河)以及九甸、海甸峡之古栈道、洮河流珠之胜景。
刘家峡水库
距兰州市75公里,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黄河峡谷中。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的一座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是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资源,以发电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游览胜地。
临夏牡丹